2025 年 2 月,小米正式宣布退出由信通院牵头的 ufcs(终端快充行业协会)快充联盟,这一消息瞬间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小米作为国内手机行业的头部企业,在快充技术领域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退出快充联盟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
ufcs 快充联盟成立的初衷是制定统一的快充标准,解决不同品牌设备之间快充不兼容的问题。但在实际发展中,ufcs 的技术标准存在明显短板。ufcs1.0 版本理论最大功率仅 44w,ufcs2.0 版本功率也仅提升到 60w。在如今高通的 qc5.0 已支持最高 100w 充电功率,usb-if 推出的 pd3.1 协议更是能支持 240w 快充功率的情况下,ufcs 的功率水平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小米在快充技术上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脚步。

并且,ufcs 协议存在排他性条款,要求设备优先识别 ufcs 。这就导致即便用户持有支持高功率私有快充设备,也会被强制降至 ufcs 的标准功率充电。以小米的澎湃秒充技术为例,当使用第三方支持 ufcs 的充电器时,原本支持 120w 快充的小米手机可能只能以 44w 或 60w 的功率充电,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也限制了小米在快充技术上的优势发挥。
小米近年来在快充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推出 65w、90w、120w 等多款主流快充功率,还开源了自己的澎湃秒充技术。通过开放这一技术,小米希望构建自己的快充生态闭环,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自家产品及周边生态链产品,增强对第三方数码产品的掌控力。比如,小米开放澎湃秒充协议后,催生出酷态科等生态链品牌,相关充电设备市场占有率在半年内增长 300% 。
此外,欧盟新规要求 type-c 接口设备的私有协议功率不得超过 pd 支持上限,否则禁止进入欧洲市场。这对于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小米来说,意味着需要将快充技术更好地适配国际通用的 pd、pps 等公有协议,而非继续依赖 ufcs。目前,小米海外版机型已支持 140wpd 快充,ufcs 在其海外战略布局中的作用愈发微弱。
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尽管 ufcs 联盟旨在提升用户体验,但市场上支持 ufcs 的产品数量有限,许多厂商对 ufcs 协议态度冷淡,导致 ufcs 在市场上的普及度和影响力远不及预期。用户对于 ufcs 带来的体验提升感知也不明显,相比之下,他们更看重手机本身的快充功率和实际充电速度。
小米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费者的支持。众多网友认为 ufcs 协议的低功率和排他性条款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小米退出是顺应市场需求、保护自身利益的明智之举。小米一直注重用户体验,此次退出快充联盟,也可以让其更专注于满足用户对快充的实际需求,按照自身节奏研发和推广更高效的快充技术。

小米退出快充联盟是综合技术、商业战略以及市场和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后的慎重决策。这一决策也预示着小米未来将在快充技术研发和生态布局上走出一条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的道路,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快充体验 。未来,随着快充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行业也将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
近日,备受关注的山西“订婚案”二审公开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引发广泛讨论,中国妇女报连发三篇评论文章。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两国之间大宗商品的贸易流向正逐渐发生变化:以大豆为例,分析人士指出,巴西有望进一步巩固中国最大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地位。美国大豆种植户告,美国大豆可能将永远失去中国市场。
AG600是我国大飞机家族三兄弟之一,另外两兄弟是C919和运-20,这三兄弟术业有专攻,C919负责商业载客飞行、运-20负责战略作战运输,AG600则负责应急救援。自2016年总装下线飞机历经十年技术攻关与试飞验证,已成为航空强国的标志性成果。
白宫近期曾多次表示与墨西哥、日本、欧盟等方的贸易谈判取得所谓“重大进展”。但各方却接连否认了美方的说法。如何看待目前与美国接触过的各方的态度?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目前,针对美国实施的征税政策,世界其他经济体和国家的态度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浙江宁波慈溪是我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出口美国的占比约16%。慈溪一家家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跟美国客户签订协议时,对方支付了30%的定金;而同规格洗衣机、冰箱的零部件通用性很强,能够达到70%。因此,即便美国客户违约,他们也可将产品重新翻包后再次销售。
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火,印度“断水”“断路”“赶人”,巴基斯坦:对印航空公司关闭领空,暂停所有对印贸易。
美国以关税手段胁迫其他国家限制对华经贸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一旦回归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所有国家都会沦为受害者 中方愿与各方加强团结协调 携手应对。
男子坐地铁嫌邻座衣服脏,多次辱骂对方,“跟要饭似的”,旁边乘客看不下去:我愿意和他挨着!方通报:已依法行政拘留。
每次美国对别国发动贸易战,“挺美”的一派总会说,美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是全世界的“金主”,得罪不起。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全球第一”市场连买鸡蛋都成问题?我们不妨掀开美国18.8万亿美元 “消费神话”的遮羞布,看看天价账单背后,美国人真实的消费水平。